因此,當孩子在生命的早期有恐懼產生,也常以哭鬧、生氣來表示。父母有時並不明白,或是面對孩子的恐懼時,也覺得不安而忽視它的存在。然而,縱使這種處於灰色陰暗的感覺令人不安,但在這個神秘且沉重的感受後面,卻是有著它特定的語言。
「恐懼」的訊息,在生命的早期所呈現的意義有下列幾方面:
1. 認知能力的迅速發展:當一個嬰兒開始對陌生人恐懼時,代表他開始意識到、或是分辨人我之間關係的不同。再來,當他「對通常熟悉的環境意識增加、產生探討這些環境的新能力」也會相對有恐懼的產生。為什麼呢?因為知識使人明白自己的限制,當人有了新的能力,新的期待也會產生,挫折感也尾隨而至;因此某個角度來看「恐懼是出於控制問題」。
2. 內在的衝突:當我們不明白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時,恐懼也會出現。適度的恐懼使人控制了某些趨力,但過度的恐懼 使人無法適當的與自己的感受相接觸。例如:「到了三歲半或四歲時,恐懼會隨著正常的攻擊性行為出現…孩子的恐懼是因為他正處於迅速了解自己的時期,他正在了解攻擊的感覺」此時孩子正在一個新的平衡中,他在嘗試控制內在的衝動。因此,當恐懼出現時,也顯示內在有某些慾望與情緒,是我們正學習掌握的。而學習控制自己與適當處理趨力,正是人成熟的關鍵。
3. 對於人事物過度敏感:他們的「神經系統無法有效的篩選外來的訊息,造成神經系統負擔過重,而他們所掌管的活動變的不可控制」。這時,恐懼成為一種保護措施、也是一種求救訊息。
4. 外在壓力或傷害性的情況:當傷害性的情況產生,孩子也會害怕。因為傷害是他無法阻止的,無助與失去控制使人恐懼。
而當父母發現孩子的恐懼時,可以如何幫助他呢?
1. 把恐懼視為是正常發展的一部分:首先要仔細的傾聽,尊重他的感受。
恐懼可能是嬰孩在發展自主獨立的一個階段,這時孩子需要了解與同情;恐懼也有可能是孩子正在學習處理攻擊欲或是競爭感,此時「允許孩子以家人認可的方式去處理他的憤怒攻擊傾向」是好方法;恐懼更可能是較大的孩子在適應學校和家庭的壓力表現;總而言之,當恐懼是正常發展的一部分時,父母則不需太刻意要去除去他的恐懼,因為「恐懼在孩子成長中自有其作用」。
2. 接納他並讓他了解,害怕和擔憂事情是正常的。
父母要先「誠實和直接面對孩子的恐懼」,因為,當您願意面對它時,孩子也會從您身上學得這種態度。接納他並讓他了解,害怕和擔憂事情是正常的。
3. 讓孩子了解他自己和他害怕的事物:
「不要寄望給孩子安慰就能消除掉恐懼,您的最終目標是讓他更進一步了解他為何恐懼。也許很難訴諸言語,但可以間接的方式來表示,准許孩子以能接受的方式來表現他的衝動或感覺」
4. 不要放鬆您的管教和限制:
「 限制」的本身可以提供一個安全的界線,使孩子不至於陷入過度的探索中,並且使孩子的學習可以在安全與規律中進行。孩子當然不喜歡限制,但適度的管教和限制確實提供了明確的界線,因此要用您的耐心與堅持來使他漸漸明白,沒有人真正喜愛去學這些限制。但是當孩子從限制中學會了更多的自我控制力,此時孩子就開始擁有面對恐懼的珍寶———勇氣。
5. 與孩子一起找出更合適的方法,來發洩「不穩定的情緒」或是「突來的攻擊欲」:
其實除了哭鬧、打人以外,還有更多的發洩方法。但是父母往往很快的被激怒,而忘了孩子也許並不知道其他更好的方式,來處理自己內在的感覺。而父母此時應先給他足夠的時間來面對自己,再引導他,一起找出別人更能接受的的表達方式。例如:運動也是個好方法喔!
6. 幫助孩子表示他自己和了解他為何會有這些不定、憤怒和攻擊的感覺:
為了做到這點,您必須了解不同生長時期的騷動,例如:第一階段的騷動出現在嬰兒害怕陌生人的表現上;而另一個階段的騷動則是在孩子兩歲至三歲時,孩子會嘗試獨立自己做許多事,當孩子表現更多獨立探索時,他經驗到內在的騷動及缺乏控制,他也會以發脾氣來表示恐懼。當我們更能找出他的問題,我們更能合適的看待及幫助孩子。
當我們把恐懼看為一扇窗子,從恐懼這扇窗子,我們可以看到幼兒必須經歷的適應期。父母不需對於幼兒的恐懼加以壓抑,反而要試著從他的恐懼中,教他如何面對及處理情緒。
當我們把恐懼看為一扇窗子,從恐懼這扇窗子,我們可以看到幼兒必須經歷的適應期。父母不需對於幼兒的恐懼加以壓抑,反而要試著從他的恐懼中,教他如何面對及處理情緒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