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聯合新聞網《台灣2008代表字大選 百萬獎等您拿》的活動,小花也有感而發,拈來一字,聊表心意。
教
台灣的教育制度和考試制度這十年來有很大的問題,一開始想要擺脫科舉討人厭的八股考法,卻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,在各級學校裡,教師地位的高低取決於所指導的班級平均成績是否高於其他班級,原來教職也有業績和KPI指標呢!用行銷的方式來說,為了提高"目標達成率",無所不用其極,老師們要怎麼教學生?當然是針對考試會考的地方教啊!
而教育部頒佈教學綱要之後就沒他們的事了,各家出版社依照綱要編自己的課本,一方面為了讓學校教師選用該出版社的課本和參考書,把原本老師們備課要用的資料全收進課本裡,另一方面為了讓出錢出力的學生家長覺得物超所值,又把學生原本應該花腦筋花時間自己整理的重點又重編了一次,收在"重點整理篇",課本與參考書於是變得厚重。
對老師來說,為了讓學生表示自己教學上沒有偷懶,除了該年級該唸的補充教材之外(出版社已經收進課本或參考書了),又多加了自己準備的講義,而這講義的內容,常常已經超出該年級需要熟知的程度了。
請誰誰誰來告訴我,國中生需要知道明代文學派別嗎?這可是中國文學研究所終極考題耶!國中生需要知道微積分嗎?微積分是高三物理計算所需才要學的吧?會不會太誇張?
結果,學生有唸不完的課本、參考書、講義,為了應付多元入學方案,還得抽空唸更高深的課外書和做科展,他們很忙的,除了唸書,他們還需要體驗人生,要談戀愛,要和同儕互動,有時候還要兼顧家庭關係,品格教育也需要師長隨時機會教育,但他們現在每個都在高唱:沒時間~我沒時間~
他們現在連「思考」也做不到,道德感低落,唯利是圖,當孩子問:「唸書到底要做什麼?」該怎麼回答呢?或許應該回頭想想,我們要給他們的是什麼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