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

《原才‧曾國藩》

選錄為98全國語文競賽朗讀篇目

風俗之厚薄奚自[從何處來]乎?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嚮[通「向」]而已。民之生[活在世上的人],庸弱者戢(ㄐ一ˊ)戢[聚集、眾多的樣子]皆是也。有一二賢且智者,則眾人君之[推尊他為領袖]而受命[受天之命]焉;尤智者,所君尤眾焉。此一二人者之心嚮義,則眾人與之赴義;一二人者之心嚮利,則眾人與之赴利。眾之所趨,勢之所歸,雖有大力,莫之敢逆[「莫敢逆之」的倒裝]。故曰:「撓萬物者,莫疾乎風。[易經-說掛,是說搖動萬物的沒有比風的力量更快的]」風俗之於人心,始乎[相當「於」]微,而終乎不可禦者也。

先王[古代聖王]之治天下,使賢者皆當路[執政、掌權]在勢[掌握政權,身居要職,具有影響力],其風[ㄈㄥˋ,作動詞用,教化]民也皆以義,故道一而俗同[所遵循的道路一致,習俗相同]。世教[社會教化]既衰,所謂一二人者,不盡在位,彼其心之所嚮,勢不能不騰[宣揚]為口說,而播為聲氣[聲勢、風氣];而眾人者,勢不能不聽命,而蒸[興起、漸漸形成]為習尚[漸漸擴大形成風尚]。於是乎徒黨[同道之人]蔚[茂盛]起[志同道合者蓬勃興起],而一時之人才出焉。有以仁義倡者,其徒黨亦死仁義而不顧;有以功利倡者,其徒黨亦死功利而不返。「水流濕[水向潮濕的地方流],火就燥[火向乾燥的地方燒]」[比喻同類的事物互相感應],無感不讎(ㄔㄡˊ)[回應][受到感召,沒有不回應的],所從來久矣。

今之君子之在勢者,輒曰:「天下無才。」彼自尸(ㄕ)[居其位而無作為]於高明之地,不克[能]以己之所嚮,轉移習俗,而陶鑄一世之人;而翻[意同『反』]謝[推辭]曰:「無才。」謂之不誣[欺騙],可乎?否也!十室之邑[只有十戶人家的小地方],有好義之士,其智足以移十人者,必能拔十人中之尤[特出的人]者而材[作動詞用,使.....成材]之;其智足以移百人者,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。然則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,非特[不只]處高明之地者然也;凡一命[職等最低的官員]以上,皆與有責焉者也。

有國家者,得吾說而存之[存在心裡,認同其說],則將慎擇與共天位[共同維護帝位]之人;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,則將惴惴[憂懼的樣子]乎謹其心之所嚮,恐一不當,以壞風俗而賊[傷害]人才。循是為之,數十年之後,萬有一收其效者乎!非所逆[預先、事先]睹已[通『矣』,語末助詞]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