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

《從我於陳蔡者‧論語‧先進》

子曰:『從我於陳、蔡者,皆不及門也。德行:顏淵、閔子騫、冉伯牛、仲弓。言語:宰我、子貢。政事:冉有、季路。文學:子游、子夏。』」

1.子淵:即顏回(前521年—前481年)字子淵,亦顔淵, 孔子最得意弟子。《雍也》說他“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”。爲人謙遜好學,“不遷怒,不貳過”。他異常尊重老師,對孔子無事不從,無言不悅。以德行著稱,孔子稱讚他“賢哉回也”,“回也,其心三月不違反、仁”(《雍也》)。不幸早死。顏回求學期間,曾於魯定公八年(西元前 502 年),娶宋國女子戴氏為妻。次年生子顔歆。顔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階段,十三歲入孔門,用了大約六年的時間,其學業基本已成。東漢郎凱說:昔顔子“十八,天下歸仁”。十九歲向宋戴氏求婚,二十歲與戴氏完婚(婚配年齡尚有疑惑),二十一歲生子顔歆。顔回在其人生的第二個階段,約十四年的時間是隨孔子周遊列國。顔回在學習和弘揚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的過程中,總是殫精竭思,傾注全部心血,再加上“簞食瓢飲”的困苦生活,這種狀況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。魯哀公十四年(西元前 481 年)夏曆八月二十三日,一代儒學宗師顔子不幸病逝,給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遺憾。由於他的家境十分困難,以至無力按照當時有關禮儀殯葬,最後經他的父親顔路四處籌措,並在其弟子及同門好友的幫助下,才勉強完成了葬禮。

2.子騫:閔子騫(前536—前487)名損,字子騫。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顔回並稱,爲七十二賢人之一。他爲人所稱道,主要是他的孝,作爲二十四孝子之一,孔子稱讚說:“孝哉,閔子騫!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。”閔子騫曾隨孔子去列國遊學,病卒於長清縣內。閔子騫葬于何地尚無確址。

3.伯牛:冉氏,名耕,字伯牛(前544—?)曾任魯國的中都宰,孔子很器重他。在患有惡疾時,不願見人。孔子於其病危時,特地去探望他,從屋外窗口握住他的手,邊歎息邊說:「死,是命中註定的啊!可是這樣的人怎麼會有這樣的病,這樣的人怎麼會害這樣的病啊!」伯牛的德行,與顏淵、閔子騫等並駕,無怪乎孔子哭說這是天命。伯牛以德行見稱於孔子,惜全無事跡可考。僅知其是染患惡疾而逝。

4.仲弓:即冉雍(前522—?)字仲弓。早年拜師孔子,為人敦厚氣度寬宏,孔子稱讚他可以做南面王,問政於孔子,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,辦事從大體著想,多舉賢才。隨孔子周遊列國後,回魯後的第三年(魯哀公十三年,公元前482年)四十一歲的仲弓當上了季氏家族的總管。仲弓氣度寬宏,沈默厚重,因能居敬行簡,其德行與顏回、閔損並駕。孔子特別器重他,認為有人君之度,稱讚他可以做南面王。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,在修身上用功。

5.子有:冉求(前522—?)字子有,亦稱冉有。青年時期曾做過季氏的家臣,後隨孔子周遊列國。子有多才多藝,性謙遜,長於政事,孔子稱讚其才可於千戶大邑,百乘兵馬之家,勝任總管職務。但是卻因為為季氏徵稅而被孔子責備(論語先進第十一:季氏富於周公,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。子曰:「非吾徒也。小子鳴鼓而攻之,可也。」孔子晚年歸隱魯國,受到冉有很多的照顧。

6.子貢:端木賜(公元前520年— ?)名賜,字子貢。孔子的得意門生,「受業身通」的弟子之一,孔子曾稱其為「瑚璉之器」。他利口巧辭,善於雄辯,且有幹濟才,辦事通達。曾任魯、衞兩國之相。他還善於經商之道,曾經經商於曹國、魯國兩國之間,富致千金。為孔子弟子中首富。端木賜死於齊國。

7.子路:仲由(前542年—前480年),字子路,或稱季路。仲由性格直爽、勇敢、信守承諾、忠於職守,《論語》中提到他是孔子門下四類才能之士(德行、政事、言語、文學)中傑出的「政事」人才。公元前498年隨孔子周遊列國。仲由後來任衞國蒲邑(今長垣縣)之宰,也是當地大夫孔悝的家臣。事父母極孝、性格爽朗、樂意接受別人的指正立即改過,也常常直言進諫孔子。曾隨孔子周遊列國,後死於蒯聵之亂,被剁為肉醬,孔子聞其死很傷心,從此不吃肉醬。

8.子我:宰予,字子我,又名予我、宰我。擅長言辭,曾與孔子討論三年喪期的禮制及仁的問題,他反對服喪三年而受孔子批評。另外,他因白天睡覺而被孔子批評為「朽木不可雕也」。但孔子也並非完全對宰予持負面看法,他曾說:「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」,可見雖然在對於宰予言語上的一些看法不贊同,但仍肯定他的為人。宰予最後死於齊國的田常之亂。

9.子游:言偃(前506年—前443年),字子游,又稱叔氏。言子特習於禮,以文學著名。曾任魯國武國城宰,用禮樂教育士民,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,孔子對此表示讚賞:「君子學道則愛人,小人學道則易使。」後學成南歸,道啟東南,對江南文化的繁榮有很大貢獻。

10.子夏:(約前507年出生,約前420年逝世)姓卜名商,字子夏。子夏長於文學,對詩有深入的研究,能通其義理,著有詩序,曾因喪子哀慟過度而失明。

 

孔廟中主祀至聖先師孔丘,配祀四位儒家先哲,即是復聖顏回、宗聖曾參、述聖孔伋與亞聖孟軻。

1. 子淵:復聖顏回,字子淵,又稱顏淵。春秋時魯國人,為孔子弟子,小孔子三十歲。天資聰明,敏而好學,能聞一而知十,不遷怒於人,從不犯兩次相同的過失,他過著貧苦的生活,一簞食,一瓢飲,居陋巷,別人必定感覺很憂愁,他卻甘之若飴,毫不改變安貧樂道,怡然自樂的態度。

他是孔子所認為最得意的弟子,《論語》中記載顏回之處,總是稱讚的多。他本來是最理想的孔門道統繼承人,只因先孔子而死,才由曾參接替。

顏子平時用功過度,營養不良,所以二十九歲時頭髮已全白,僅享年三十二歲。孔子曾為他的早逝而痛哭說「天喪予,天喪予」,他入祀最早,在漢高帝時即配享廟廷,後世尊他為「復聖」稱「聖」是因他有「聖人之一體」,稱「復」,是因他能做到「克己復禮為仁」的最高功夫,為四配之首。

2. 子參:宗聖曾參,字子輿。皙的兒子,春秋時魯國南武城人,是孔子弟子,少孔子四十六歲。天性至孝,家境貧困,靠勞力為生。資質雖然不很聰明,但是能領悟孔子的一貫道理,傳述孔子忠恕之道,以教授子思。  
他是孔子道統的繼承人,孔子去世時,他才二十七歲。他做學問、替人謀事、交朋友等,每天必定三次反省自己。《大學》和《孝經》是孔門學說中最精闢的兩部著作,孔子在傳授道統時特別對曾子口述,而由曾子筆述成書的。後世尊他為「宗聖」,是四配之二。

3. 子思:孔伋,字子思。父名鯉,祖父孔子曾直接教過他,為曾參弟子,獨能傳授孔門心法。受困於宋,而作《中庸》。《中庸》乃儒家人生哲學的名著,論心性多精語,宋明理學家奉為圭臬,所謂「不偏,不易乃中庸之道。」宋朱熹作《中庸章句》,乃與《大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並列為四子書。子思曾周遊講學,到過宋、衛兩國,得到時君的尊重。子思家貧,他解釋富貴的真義:不取於人謂之富,不辱於人謂之貴,不取不辱可以算是富貴。他闡述高官厚祿,不足以釣餌君子。痛斥阿諛求榮的不當,惟德高和寡,未能見容於世。卒年六十二歲,因述聖祖之業,後世稱為「述聖」,是四配之三。

4. 子軻:亞聖孟軻,孟子名軻字子軻,戰國時鄒國人,即今山東省鄒縣。生於周威烈王四年  (即西元前三七一),其先世為魯國公族(孟孫氏、叔孫氏、季孫氏)之一的孟孫氏,父名激,早歿,由母仉(ㄓㄤˇ )氏撫養,以孔伋為師。孟子學成之後,為儒家的傳人,由於其生卒年月難以詳考,說法亦多有差異,而以其享年八十以上者居多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