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

明星學校和能力分班才是王道

從小我就覺得學歷不是評判一個人價值的重點,因為我身邊太多沒有很高的學歷卻依然很聰明的人。這樣的人之所以書唸得不高,多半是外在因素,例如經濟、家庭教育的關係。
而當教學十年之後,逐漸發現學歷很重要,也發現如果真的要執行孔子的「因材施教」和「有教無類」,怎麼可以不「能力分班」?

記得十六年前,我剛上國一的時候,取消能力分班的制度,老師在課堂上講了一句話:「這樣很難教耶!」那時心裡還沒想到什麼,國一還懵懵懂懂,到高一的時候,即使考上北一女,也還覺得沒什麼,不過就是一般普通高中嗎?說實在的,小時候的我對「制度」和「階級」沒什麼概念,我是一個在體制外生活的人,但不是因為反體制,而是因為我真的不知道有這些東西。

我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好跩的,在北一女的時候成績還差到不行,連有些體保生的功課都可以比我好,補習班的同學在學校大肆宣揚有個北一女的連國中數學都不懂,拿我當笑話,安慰其他同學說:「我們補習班那個北一的都考二十幾分,你考四十幾,沒關係啦!」嗯!我怎麼會知道?因為被安慰的這個後來變成我的大學同班同學。

(第一,我考二十幾分,應該要說我會考差,怎麼會拿來當安慰的指標?我很難懂耶!第二,我進政大中文,同學也進政大中文,那應該是要告訴我,同學考差了?!)

上了大一英文,才開始體會到,明星學校果然有明星學校的價值。高中三年的英文課從來沒聽懂過,從高一第一堂課到高三最後一堂,我只聽得懂:「Good morning, everybody.」「Take a break.」(這句我聽了一年之後才懂。)「Dismissed.」「Good bye.」因為講課時全英文,No Chinese,連我妹都知道當時的星期三英語日快把我搞瘋了,不過高三的時候轉CNN,一邊和妹妹講話,我忽然發現聽得懂CNN主播在說什麼!

明星學校有什麼好?我說不出來,高中的經驗讓我很沒有自信,覺得自己是北一女的廢物,大一英文的老師,上課也是全英文,我習慣了,真說起來猜得出某幾句的意思,旁邊的同學一臉茫然,(如果我沒記錯的話......現在這傢伙也唸台大碩士班啊!)北一女的教學方式真有其過人之處。

但是這些還不會讓我覺得學歷究竟有什麼好爭的,政大、台大還不是有很多各路來的英雄好漢?不能說他門們的母校都不好吧!人家也是人生父母養,為什麼書唸不好就該死?書唸不好就一輩子沒出息?沒錢唸書所以才捨棄學歷,我覺得這種人很偉大,為什麼要爭學歷?更何況學歷不是一輩子,它不過就張紙,出社會還是重新來過。

八年前,我聽到一句話:「沒有不能教的學生,只有不會教的老師。」從此我教學的時候更競競業業,遇到學生不懂就更有耐心一再重講一再重講,換個方式再來一次,換個故事再講一次,學生好不容易懂了,You happy, I happy, everybody go happy!皆大歡喜。學歷不重要,分班不重要,那些都是因為他們剛好沒有遇到適合的方式去教而已。

愈教愈多,愈教愈覺得能力分班很重要,明星學校也很重要,因為一群學生經過考試制度這個篩子之後,資質和自覺程度接近的學生被分在同一班教,老師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教會他們課業上的知識,不夠的可以補充,太深的就調整,又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。

不能力分班,怎麼因材施教?如果高中學區化,將來大學教授又怎麼教?教學的時候講太深,聽不懂的很挫折,想問問題還不知道要怎麼問,講太淺,已經懂了的學生覺得很無聊,浪費時間,一下深一下淺,中間的學生依然似懂非懂,我們要怎麼有教無類?

所以要有教無類,就得因材施教,義務教育的本質,本來就要分班分級來因應,明星高中的光環是社會賦予的包袱,但它同時也代表教學方式的差異,你喜歡什麼教學方式就去讀那間學校,不要說考差了該該叫,那也是因為你適合那間學校,所以你才會考進去,像我當年僥倖唸北一女,結果三年痛苦的要死。

我們自己不是也都在說嗎?要用孩子懂的方式去教學,但......真的有孩子程度太差,差到......連twelve都不會拚,不會寫,不知道意思,但他正在唸高中!(泣......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