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

國中、高中的國文到底怎麼讀?


7月初的大學指考終於落幕,莘莘學子也終於放下「升學重擔」,這重擔來自於父母、師長的期望,當然也包含他們自己。接著是第二次基測,又分成全國基測和北北基基測,孩子們正如火如荼的準備著。

指考後各大補習班已經做了很多精闢的試題分析,但我這裡要從如何準備考試的方法等等來說明,給來年即將面臨考試的準考生,以及其他學生和家長做一些參考。

從考題上來說,學測、指考都分成選擇題與非選題兩大部份,從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的網站中可以看到:

指考是為大學選才需要而設計,因此其測驗目標在於檢測考生應具備的學科知識,以及對於資料的閱讀、判斷等能力,推理、分析等思考能力,表達能力及學科知識的應用能力。為了達到大學選才的命題需要並兼顧高中教學,指考將其測驗目標歸納為下列四項:

一、測驗考生對重要學科知識的了解
二、測驗考生資料閱讀、資料判斷、推理、分析等能力
三、測驗考生表達的能力
四、測驗考生應用學科知識的能力
又因為國高中教材開放編輯(北北基統一版本),於是出題範圍嚴守95課綱,許多考生及家長都擔心會不會出太多「課外題」,尤其國學浩瀚,到底要怎麼準備國文一科就成了令人頭痛的問號了。

如果以考試為目標導向,那麼學校老師的教學方向免不了受出題方式牽引,而事實上教學這件事情本不應該為試題所侷限,因此學校老師經由各校選定的版本準備教學內容,目的則是透過課程讓學生能充分了解課程內容,並且獲得知識,目前學校方面的教學內容實在依種種關係之複雜,再者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而不在此討論,對於學生來說,上完課以後應該做些什麼?以及如何準備大考?接下來就直接切入重點。

一言以蔽之──思無邪,也就是說,不管版本是什麼都不用杞人憂天,反正學校已經選好課本了,擔心太多也沒有用,能把課本完全弄懂就夠了,事實上,要把課本完全弄懂也是一項大工程,若再加上平常學校老師補充的講義教材等等,還得再花約三倍的時間才看得完,但首要的是課本!

每一個字的意義、詞性,每一句的作用、修辭,每一段的段落大意、主旨,每一篇課文的寫作背景,作者寫作的目的、心情等,以上大致上是準備「沒有範圍的國文」時,要熟讀的方向,如果你是學生,你可以問問自己,你做到了嗎?

接著,準備以上項目之後,你應該做的是:在這些文章中,有沒有值得你背記來的名言佳句,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?你能不能提出更多思考方向?你能不能仿作一篇主旨相關的文章?

最後行有餘力,把主題相近的課文找出來進行分析比較、比較詞義、比較同時代作者的文章風格等,再從春秋戰國到現代依先後排下來,看看有哪些你已經認識的作者,他們對於那個時代的政治、社會以及文學上有什麼樣的貢獻?光是這些就讓許多學生唸到要抱頭鼠竄了,而這還不算課外,在你的課本裡都找得到,不然參考書也都有詳盡的列表。

這些就夠了,把上面的事情都做完,孩子也累了!這麼浩大的工程,「千萬」不要等到最後一年才準備,這是平時就最好做到的事情,最後一年只是在確認你還記得多少而已,不管怎麼說,準備大考的不二法門還是在「課內」。(身為高中聯考及大學聯考的黑馬,有絕對的資格和信心說這種話......得意!!!)

不過,也許有人會問:讀一樣的課本,同一位老師,花同樣(甚至更多)的時間在唸書,為什麼成績高低各不同?這是因為時間利用的方法不同,又要再寫一串落落長,是故,欲知後事如何,請待下回分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