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

克制小孩無止盡的消費慾望

  5歲的邦邦每次和媽媽到便利商店,不是買糖果,就是想買玩具,只要媽媽說:「不可以!」邦邦立刻哭個沒完沒了,再不然就是賴在地上,怎麼帶都帶不走,讓她十分沒有面子,有時甚至店裡其他的消費者會跑過來說:「才不過幾十塊錢,買給他不就得了……」。
4歲起培養孩子認識及管理金錢的能力
  相信不少家長都曾有這種經驗。由於孩子吵著買東西是非常自然的行為,但該如何讓他分清楚什麼是「想要」、什麼是「需要」,而不是看到喜歡的都要買,讓父母被孩子的物慾牽著鼻子走,實在相當頭痛。
  學前教育雜誌總編輯黃美湄表示,從4歲開始,父母不妨可以讓孩子認識金錢及學習管理金錢的能力,慢慢的就可以避免孩子吵著買東西的狀況發生。
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鍾志從表示,4歲以上的孩子,可開始教他們認識錢幣,包括錢幣大小、人物、形狀、樣式及故事等,要注意的是,教導孩子認識錢幣時,應使用真正的金錢,不要使用代幣,否則會混淆孩子的視聽。
  以下4種方法,可以在孩子無止境地提出各種「想要」時,幫助克制他的消費慾:
1.扮家家酒,體驗「想要」不見得都能買得到
  若有機會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,不妨可以玩扮家家酒的遊戲,簡單說,就是類似大富翁的買賣遊戲。小朋友可以拿出自己喜歡的玩具、文具或布偶等,在遊戲中買賣或交換。
  黃美湄說,媽媽同時可以準備一些錢幣及鈔票,讓孩子自行定價、貼上價格標籤,並且可以讓孩子有部分的金錢,買自己想要的玩具,或是用「以物易物」的方式,讓孩子們交換相同價值的產品。
  扮家家酒的過程裡,孩子有金錢可以運用,他們會知道「金錢=有限」,不是所有的東西「想要」就可以買,如果錢不夠,也會買不到東西。此外,讓他們對商品定價,也能了解孩子的價值觀。
2.沒有事先準備,就沒有這筆錢
  即使平常教導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念,但還是免不了碰到孩子偶爾「想要買東西」的慾望。
  要避免孩子出門就吵著買東西,家長的臨場反應很重要。舉例來說,孩子如果經過蛋糕店,指著蛋糕說:「我要買!」並賴在店門口不走時,此時媽媽最忌諱激動的說:「不可以!」因為媽媽用口氣不佳來拒絕孩子的要求時,孩子也會跟著激動起來。
  當碰到這種問題,不妨試著理解孩子為什麼想買?媽媽可裝糊塗地試著問:「要買哪一個啊?」或是說:「可是今天沒有準備買蛋糕的錢。」再不然說:「如果我們買了蛋糕,可能就沒有錢買菜了!」等等這類話語,明確讓孩子知道,媽媽有準備「買菜的錢」,但沒有「買蛋糕的錢」。
  黃美湄提醒,用「沒有錢」的理由拒絕孩子時,千萬不能只說「沒有錢!」因為孩子無法明白,沒有錢買蛋糕,為何還有錢去買菜,要給孩子明確答案。記住,要拒絕孩子的要求時,媽媽千萬不能動氣,只要表現出自己也很困擾,即使知道孩子想買的理由,也絕對不能隨便答應他。
3.採取延緩策略,訓練小孩再想一想的習慣
  若是孩子想買的是大型玩具,且金額又很高,鍾志從說,這時不妨可用「延緩購物」的策略,讓孩子因為忘記或已經不喜歡,而打消購買慾望。舉例來說,6歲的小紫到了玩具店裡,想買一台2000元的電動遊戲機,由於金額很高,媽媽也不希望她過度沈浸在電動玩具裡。
  這時候媽媽就採取延緩策略:「這個玩具太貴了,可能到聖誕節再買吧!」如果到了聖誕節,小紫又向媽媽要求玩具時,媽媽此時又說:「我們等妳生日時再買好了。」時間久了,孩子對電動玩具的新鮮感降低,自然也不會再主動要求買玩具。
  鍾志從表示,曾有研究顯示,如果父母用延緩購物策略,讓孩子在買玩具之前,都先叫他再想一想,學會等待,將可以訓練孩子克制慾望,將來孩子長大後,比較不容易受到廣告或同儕的影響。
4.給孩子選擇、做決定的空間
  在孩子3歲之前,父母可開始訓練他的選擇能力,以在想要塑造孩子價值觀的範圍內,提供2至3種配套方案供孩子作選擇。例如這個月孩子有兩種選擇,一是買一袋巧克力球、設定在每日上午10點才能吃;一是買孩子喜歡的玩具,但條件是孩子必須答應去吃原本不愛吃的水果。
  為訓練孩子分配及管理金錢的概念,鍾志從說,家長從小就可以跟孩子談條件,像是等到撲滿存滿了,才可以買生日禮物;或是當孩子生日想買較大禮物時,親子可用互相討論的方式,並給孩子做決定的權利。
  鍾志從並提醒,用錢可以獎勵孩子,但千萬不能用金錢來懲罰孩子,例如「你不聽話,我就扣你的零用錢!」因為金錢是中性的物品,也有不少研究顯示,用金錢對孩子做正向的鼓勵,可達到不錯的效果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